国内第一波大规模新冠感染步入尾声仅一个多月,随着XBB.1.5本土病例被首次检出,特大城市重点场所再现聚集性疫情,新一轮疫情是否将尾随而至成为社会关切。
2月20日,杭州西湖区教育局发布“关于网传西湖区某小学出现多例阳性学生停课的通报”,通报称,截至19日18时,该小学某班共计10位学生出现发热症状,在家抗原检测显示阳性,初步考虑为新冠感染。但通过流调,抗原检测阳性的学生均无新冠病毒既往感染史,为首次感染。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对第一财经表示,对于刚刚从奥密克戎BA.5.2和BF.7感染恢复的人群而言,3~6个月内,即便接触到新毒株,发生再感染的概率也很小。根据真实世界数据,XBB.1.5并未导致更高的新冠重症或死亡率,加之既往感染的防重症效用,在半年之后,如果出现由XBB引发的新一波疫情,其感染和重症辐射范围、对于医疗系统的影响均会小于第一波疫情。
“目前,最应该搞清楚国内多少人体内带有通过自然感染所获得的抗体。如果群体免疫建立起来了,第二波、第三波感染潮即使发生,其波及的规模也会大大减小;如果在如‘一老一少’等重点人群中,还有相当比例的‘漏网之鱼’,那么则需要尽快给这些人群接种加强针,而且最好是加强接种针对奥密克戎的特异性疫苗。”病毒学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对第一财经表示。
群体免疫屏障建立起来了吗
中国疾控中心官网2月18日发布最新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其中显示2022年12月25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率在达峰(29.2%)后开始波动下降,并在2023年2月16日降至1.1%。
但从绝对值来看,该数据也显示,截至2月16日,全国每日新增核酸检测阳性数仍过万(2月16日为10720例)。
此外,在该情况通报中,中疾控还首次公布XBB.1.5的本土病例。
通报称,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16日,全国共报送16931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34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60.4%)和BF.7.14(28.9%)。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例,其中,1例XBB.1,1例XBB.1.5,1例BQ.1,5例BQ.1.1,1例BQ.1.1.17,4例BQ.1.2和2例BQ.1.8。
XBB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衍生变异株的重组毒株,而XBB.1.5则是XBB衍生的亚分支。
而在刚刚进入尾声的国内第一轮感染冲击波中,并未发现XBB.1.5的身影。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1月1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就我国而言,从去年12月1号到今年1月10号,我们从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感染病例当中已经监测发现了19种奥密克戎进化分支,其中BA.5.2和BF.7占据绝对优势,两者加起来相当于这19种进化分支的97%。从去年10月份一直到今年为止,我国累计报告了XBB本土病例16例,都是XBB.1的进化分支。到目前为止,暂没有监测发现XBB.1.5的本土病例。
2月初,中科院院士高福、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全意等联合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的学术文章也称,根据对2022年11月14日~12月20日期间,北京地区的413例新发病例(包括本土和输入性)的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本地感染和输入性感染在谱系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输入性病例中检出16种亚型,其中BQ.1亚型20株(31.75%),BA.5.2亚型14株(22.22%),XBB.1亚型6株(9.52%);而在北京本地感染者中,未检出XBB和BQ.1等同期国际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BF.7和BA.5.2在本地感染中占多数并成为优势变异株。
“近日,虽然中疾控监测到了本土XBB.1.5感染病例,但尚并不能看作是中国第二轮疫情即将开始的征兆。”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教授孙亚民对第一财经表示。
他分析称,此前,境外多地均出现了XBB流行,随着国内外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的重启,在“未阳”人群中发现XBB感染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对于刚刚“阳康”的人群而言,短期内难以再感染。
截至今年1月12日,XBB.1.5已经在至少4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监测发现。其中,在美国等正掀起新一轮的感染,而欧洲疾控中心近期也预测表示,未来数月,XBB.1.5有可能成为欧盟和欧洲经济区的主要流行株。
金冬雁亦认为,目前,中国内地出现由XBB引起的第二轮疫情是小概率事件,但他也对内地是否已建立起较强的群体免疫表示审慎。他认为需要通过抗体抽查提供明确的证据。
“虽然针对原始毒株的疫苗防感染能力很弱,而奥密克戎的变异趋势是免疫逃逸能力略有增强,但绝大多数近期受到自然感染的人不会重复感染。随着中国防疫政策调整,暂停了大规模的核酸检测,目前开展的抗体检测,也因检测试剂的定量性差、只能做定性而非定量分析,难以准确评估实际人群尤其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的抗体水平。但抗体抽查仍然有助于了解群体感染率及个体是否在近期受到自然感染。可以弥补感染高峰期抗原及核酸检测量不足的缺陷。”金冬雁称。
2月中旬,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相关研究团队在《柳叶刀》上刊发了一篇题为“在新冠清零政策放宽后,广州市新冠感染率情况:基于ORF8抗体检测”的学术文章。研究团队采取具有新冠病毒特异性,被视为“SARS-CoV-2自然感染最准确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的ORF8抗体,对广州市整体感染情况进行建模分析,希望通过更准确的抗体检测方式对全国感染情况的评估工作提供借鉴。
研究发现,在2023年1月5日至14日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00例、1~99岁患者的血清样本中,抗体检测结果的总阳性率为61.5%。在感染发病率方面,研究结果显示,80%以上的研究人群已经从新冠感染中康复。
“对于不断演变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广州和中国其他具有疫情高传播网络的城市地区,群体性免疫可能已经很高了,此外,城市地区的此轮疫情正在停止。”研究称。
专家:没必要过度夸大XBB的潜在风险
对于上述杭州西湖区某小学出现多例阳性学生的情况,金冬雁称:“这一方面从侧面佐证了在经历第一波全国性感染后,之后的新冠感染大概率都是地区性的,感染规模也会大大减少,这是全球多国多地区疫情发展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第一波新冠感染中,尤其是‘一老一少’等人群,可能因为被保护得更好、与人群接触更少,后续可能发生滞后性的感染。”
在金冬雁看来,过度夸大XBB的潜在风险,担心由此引发的重复感染,乃至因此调整防控措施,均是“完全没必要也是不可取的”。
他表示,截至目前,XBB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监测出来,但仅仅在美国和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主要流行株,其中,XBB.1.5的免疫逃逸能力要弱于XBB.1.如中国香港地区,去年年中至今共发现226例XBB.1和一例XBB.1.5感染,但历经半年XBB一直没有成为香港的优势株。
金冬雁称,只要经历了一轮全国性“大波”感染,此后的第二轮、第三轮感染都会以“小波”或区域性地出现,感染规模大概率是第一波的1/10乃至1/20。
“在美国,XBB.1.5成为主要流行株之后,依然宣布了所有新冠紧急措施将于5月11日结束。虽然中美的疫情防控形势有所不同,但美国这一表态,至少说明XBB的风险性并未提高,也没有改变新冠从去年3月起在全美进入地方性流行的基本态势。”金冬雁称。
彭劼不排除XBB成为国内主要流行株,并引发新一轮感染潮的可能,但他表示,“大概率不会发生在半年内”。
对于近期存在XBB感染风险的人群,彭劼认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一波“未阳”人群;第二类是有基础疾病、有免疫功能缺陷或者其他类抵抗力弱的人群,尤其是这类群体中曾使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的新冠康复者,在首次感染后,其身体产生的抗体滴度可能较低,下降速度较快,进而出现短期内再度感染新病毒的风险。
“但再感染出现重症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彭劼称。
华盛顿大学今年2月公开发表的题为Past SARS-CoV-2 infection prot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研究文章也称,虽然既往感染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保护效用会降低到55%以下,但只要经历了一次新冠,对于现有所有新冠毒株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用均可达到40周乃至更长。
从长期来看,孙亚民提到,今后,国内确实会面临第二波、第三波新冠感染,但根据国际经验,第一波感染过去后,易感人群大大减少,即便出现新变异株,感染规模也会降到首波的1/5或更低,且不会集中性发生。在医疗系统已加强应对的背景下,这意味着此后发生医疗资源挤兑的风险也不高。